初夏时节,凌云县的白毫茶迎来夏茶采摘的繁忙景象。在玉洪瑶族乡那力村的宏鑫茶叶产业示范区,茶园如海,绿意盎然,茶香随风飘荡。茶农们手指轻快地舞动,将嫩绿的新芽采入篮中。
凌云白毫茶,原名白毛茶,因叶片背面的白色茸毛得名。主要产自广西凌云县云雾绕的岑王老山、青龙山,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风味独特的上品茶叶。
近年来,凌云县大力推进茶产业的创新与转型。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茶文化,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提升“凌云白毫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匠心独运传承制茶技艺
“凌云白毫茶的制作技艺,涵盖采青、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关键工序。”记者走进凌云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厂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制茶技艺传承人胡尚军正在向年轻学徒们传授凌云白毫茶的制作工艺。经过摊青后的茶叶经过胡尚军的手轻盈地飘落在滚烫的炒锅中。“锅温控制在180度到250度之间,关键在于杀得均匀、透彻,让茶叶达到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完美状态。”
茶叶随着胡尚军的手部动作在炒锅中翻滚。
炒锅中的茶叶开始了蜕变之旅。抛炒与抖焖的动作交替进行,茶叶在高温的催化下慢慢卷曲,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淡雅的香气,被恰到好处地锁进每一片茶叶的脉络之中。“揉捻是制茶的重要步骤,”胡尚军边示范边讲解,“心手合一,叶随心动,形随意转。”他的手掌轻轻按压,指尖巧妙地运用力道,茶叶在他的手下逐渐从片状转变为条索状。
杯中,凌云白毫茶如银针般竖立,随着热水的注入,慢慢舒展开来。水汽缭绕,带着山间云雾的清新,茶香随之四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自然香气。轻啜一口,清新而柔和。茶汤在舌尖轻轻滚动,释放出层层细腻的口感,留下满口的清爽和回甘。
凌云县通过整合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提供坚实基础。凌云县的茶叶产业已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包括“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以及“2021年度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等称号。目前,该县的茶叶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涉及11260户家庭,从业人员总数达到504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5%。
合作模式驱动茶业发展
凌云县,一片片葱郁的茶园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当地经济作物发展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携手,探索出“企业+合作社+茶农+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共同攻关茶树保护、高效栽培、品质识别、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为茶产业的精深化转型注入科技力量。
茶园里,现代化的太阳能杀虫灯和智能喷灌系统成为新景观,提高了茶园的管理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茶农们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施肥和灌溉,每一分土地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呵护,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茶山层峦叠翠,绿波翻滚,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传统茶叶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如组织松散、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知名度不高等。目前,凌云县已有年加工规模10吨以上的茶酒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0多家,茶叶销售门市超过600家,茶旅4A景区“茶山金字塔”正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新典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品牌。
凌云县以“茶”为核心,构建“产业园+专业乡、镇+专业村”三级联动的产业体系,链接“茶农-茶企-茶商”三位一体的产销循环,形成“茶叶种植-精深加工-茶旅联动”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2023年,凌云县全县茶园面积11.6万亩,干茶产量8441.41吨,实现综合产值7.42亿元。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凌云冲 周俊位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